科研创新

当前位置:首页

规划技术与城市治理创新交流会

2019.12.09  69614
分享到:

微信图片_20191209162213

        2019年11月27日,第五期规划创新沙龙在同济规划院408会议室举办。本期沙龙主题为“规划技术与城市治理创新”,旨在交流城市规划设计与管理过程中的技术应用与创新经验。会议由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数字规划技术研究中心和城市评估与开发研究中心联合举办,并由同济大学规划系朱玮副教授主持。

        交流会上5位发言人分享了各自近期的成果,分别是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宋小冬教授、陈泳教授和叶宇助理教授,华建集团规划建筑设计院于淼总监,以及同济规划院城开分院张照主任规划师。数字规划技术研究中心主任王德教授、城市评估与开发研究中心主任侯丽教授、同济大学卢济威教授、林峰田教授、徐磊青教授和庄宇教授莅临会场参与交流。

 

微信图片_20191209162249

        宋小冬教授分享的报告题为“高层建筑群自动布局新途径——深度强化机器学习”。首先阐述了既有方法在高层建筑群自动布局中的应用思路与局限,认为实际规划中外部条件以及规则的易变是对机器学习在规划中应用的主要阻碍。在此基础上,结合规划方案是各方妥协下的成果这一特性,提出以次优解代替常规算法的最优解为目标的方法,并展示了该方法在不同城市高层建筑自动布局的应用尝试,探讨了其在实际规划设计和管理等方面的可能应用。

微信图片_20191209162356

        陈泳教授分享的报告题为“多源数据驱动街道设计”。以上海西陵家宅路街道更新为例,从功能特征、交通结构、环境品质和使用人群这4个街道设计要素,将网络数据与现场调研数据进行结合并相互校验,更准确地把握街道特征,据此提出针对性的街道设计目标和策略,支撑智慧街道精准化设计。

微信图片_20191209162403

        叶宇助理教授的报告题为“数字化城市设计——新城市科学支持下的探索与实践”。认为机器学习等新城市科学技术在城市设计中的应用优势在于能够实现大规模高精度地支撑分析,实现对空间行为、感知等要素的测量,测度不可测。结合自己的研究和实践,从总体城市设计、片区城市设计以及微更新尺度下的城市设计三个层面,展示了新技术的应用,和实现精细化、量化城市设计分析评估的可操作路径。

微信图片_20191209162531

        于淼总监的报告题为“大数据视角下的共享城市解决方案和具体实践——从理想到实施的最后一公里”。分享了上海市图书馆自动借书柜投放,以及上海市15分钟生活圈公共服务设施评估两个研究,展示了如何利用大数据研究城市人口与企业的空间特征,来优化公共服务设施供给。

微信图片_20191209162537

        张照主任规划师的报告题为“如何打造一个设计界的SIRI?——人工智能在设计领域的思考和探索”。报告开篇提出3个问题:如何让“SIRI”回答设计类的专业问题?如何让计算机帮你找设计参考意向图?如何让计算机帮助设计师画方案?分享了其从2013年开始研究的智能设计知识库的探索,认为通用人工智能技术在设计领域的应用需要亟需解决三个核心问题:统一的知识架构、行业数据库的构建、以及机器对设计的认知。

QQ截图20191209162742

        在交流会最后的对话环节,卢济威教授提出了对新技术与城市设计相结合的期望,认为设计师应该利用新技术更切实、精准地认识和理解城市空间使用者的需求,帮助城市设计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的导向,据此进行空间形态设计,使城市设计更为科学。侯丽教授表示,举办规划创新沙龙的初衷是希望能与多学科、多行业的学者和专家进行交流和思想碰撞,不断拓展规划师的知识外延,并应用于规划设计。王德教授对交流会进行了总结,认为3年前新技术的规划应用是从无到有,而现在是从有到更好,所以面临更大的挑战,期待规划实践与技术创新能够更深入、有效地相互促进。

专家观点未经演讲人审阅

供稿人:朱玮、齐惠民、张扬帆、盛义义
摄影:陆佳元

  TJUPDI协同办公平台 | 项目管理系统联系我们
 上海工商    © TJUPDI.COM 沪ICP备05050893号 已访问人数:
扫一扫 关注微信
扫一扫 关注微博